优惠头条

日本名医的简单生死学:思考死亡才能自在享「寿」

瘦身

2020-02-07

从这里开始——接受重要的人离我们而去的事实

为了解决现代医疗的矛盾、为了让每个人都拥有丰富的人生,大家先要明白思考生与死的问题是一件重要的事。话虽如此,但日常生活中,能够让我们思考

死亡

的事物说不定是零。正因为每个人的终点都是死亡,所以趁着心智健康的时候,找机会想一想死亡问题,绝对有必要。

唯有意识到死亡的存在,才能意识到寿命有终结的一天。

能够意识到寿命有终点,才能体认到活着的时间有限。一想到自己的生命有限,就会思索哪些事是今生想要完成的? 从而体会出健康的重要性,并且认真琢磨自己与医疗的关係,因为只有身体健康,才能有效地运用有限的时间,做自己想做的事。能够主动关心医疗的人,自然会留意自身的健康,心态上也会期盼得到更妥善的医疗。

每个人都应该设定一年一度「思考死亡日」

为了意识到死亡的存在,大家不妨一年挑一天来思考死亡,比方说我们的生日就可以拿来当做「思考死亡日」(thinking of death day)。

演艺界的重量级作家永六辅先生过了花甲之年后,每年都会思考两个问题:「一直到临死前,自己想做的事」以及「如果死了,希望别人为自己做的事」,并把答案写成笔记,然后定期在每年的正月新年更新、修订一次,当做是「正月的游戏」。我们最好能够从年轻时就开始描绘自己的「死后愿望」,而且是尽可能具体地描绘。

要三十几岁的人思考自己还有多少余命,可能很遥远、很难想像。不过,如果读者有年幼子女的话,不妨先假设自己活到子女长大成人为止。有机会就和子女聊一聊自己对人生的看法、对死亡的想法,试着启蒙孩子们的死亡教育。


人来到了四十几岁,对死亡应该比较有知觉吧。来自家庭、工作等种种的压力,使得四十几岁素有「癌症年龄层」之称。若是女性的话,还得面临更年期的问题。

和以往大不相同的是,四十几岁同时是各器官功能下降、出现各种不适症状的时期。从这时候开始,凡是和同事、昔日好友饮酒聚会的场合,只要讲到生病的话题,每个人都会讲得口沫横飞、欲罢不能。也是从这个年纪开始,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例行健检、保养身体的行列。偶尔还会有「为了子女,活到几岁比较好」的念头掠过脑海,不是吗?

打个比方,当我们做完了健康检查,如果医生建议做进一步检查时,我们可能会开始胡思乱想:「万一真的病倒了,家里要怎幺办?」

因为这样的插曲,让我们在精密检查结果出炉前,每天过着担心受怕的日子,实在很划不来。何不利用时间想想,万一自己不在人世的话,家人究竟会如何活下去。

试着想像如果自己死了,「妻子和小孩往后的人生要怎幺过?」、「房贷该怎幺处理?」、「学费有着落吗?」、「已经有寿险了,应该过得去吧?」、「遗属年金会直接从公司汇进户头,生活应该没问题吧?」

每年接受健康检查的时候,其实是「演绎死亡的大好机会」,每年想像一次死亡,每年更新一次。在生日当天做健康检查是个不错的选项,这样一来,生日就是我们一年一度的「思考死亡日」。我们还可以再更进一步,譬如把诞生月当成反思月,想想自己的人生、家人的人生以及人生中的一切一切。

「为了你,我还要再活几年比较好?」这是一个值得夫妻俩一起思考的题目。当你听到太太毫不犹豫地说:「随时可以走。」可能会大受打击吧(笑)。

反过来假设,万一妻子先离开的话,留下来的丈夫和子女该怎幺办呢? 做丈夫的有办法父代母职,把家里和孩子照顾好吗?

保单、储金簿、印鉴等重要的物品,收藏在哪儿? 锅碗瓢盆、盐和酱油放在哪里?找得到袜子、内衣裤替换吗? 家中所有东西的摆放位置都一清二楚吗? 恐怕都不太清楚吧。即使是琐碎如摆放位置等小事,也应该在平常就拿出来聊一聊。

以我为例,母亲走了以后,父亲完全不知道什幺东西放在什幺地方,为了找东西,着实花了好多力气。所以,身为一家之主的人也不妨想想,万一家中的女主人突然离开人世,自己该怎幺办。


四十岁以后,也要认真考虑父母亲的问题。

因为当我们来到四十几岁时,父母的人生也所剩无几了,确实是到了必须面对与思考的时候。将来「要陪在身边照顾父母? 还是为他们做其他安排?」、「要继承还是抛弃继承?」相关的问题都应该提出来讨论。

我有一位二十多岁的女性病人,因为压力过大,得了溃疡性大肠炎。她的压力来自父母,因为父母希望她尽早结婚,才符合理想人生的规划。虽然女病人还很年轻,但在少子化的今天,独生子女随着年龄的增长,有些人必须负起照顾双亲的责任。

另一方面, 为人父母者也要体认到自己并没有恣意任性的权利。当子女一步步接近适婚年龄、筹组自己的家庭时,就要开始思考如何度过自己的余生

我们可能要事先预想的问题,包括「在能够自立生活、不必麻烦孩子的前提下,自己打算有几年的健康寿命呢?」、「万一真的需要子女照顾时,我们希望自己的身体和心智还能维持何种程度的健康呢?」、「子女的经济状况和环境是不是允许他们照顾我们?」

一个人大概从六十岁开始,脑海会不经意地浮现「老后」、「余生」之类的字眼。对做父母的人来说,也要到这个年纪才会对上述的问题有切身的感受和想法。从前的人活到六十岁,大多已经垂垂老矣,现代人则大不相同,所以,现代人把六十岁定位为另一个新人生的起点、转捩点。如果我们将思考死亡日定在六十岁生日那一天,或许是个不错的决定。

试着想一想,过完六十岁生日以后,还希望自己活几年呢?


【好物推荐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