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据最新调查发现,国内逾3成青少年的主要舒压方式为情绪发洩,如吶喊,其次为从事室内活动,包括听音乐、绘画,或利用正向思考等方式。专家建议,父母及师长应带儿童、青少年建立运动舒压的习惯。
董氏基金会去年4至7月举办「Blue go away海报徵选比赛」,从作品中分析881名高中职生及大专成人平常的舒压方式。结果发现,34%利用情绪宣洩的方式舒压,如大叫、大哭;15%从事室内才艺创作活动,如听音乐、绘画;14%利用心理层面的改变及心灵支持,如转换想法;10%户外休闲活动,如旅行。仅8%会透过运动舒压,如游泳、跑步、打球等。
董氏基金会心理卫生组主任叶雅馨指出,国内青少年舒压的方式,多数为情绪发洩及从事室内活动,推测原因可能与现在的父母工作忙碌,导致孩子缺乏走出户外的动机,舒压方式以室内取材为主。
根据董氏基金会连续3年,针对国内成年人、国高中生及大学生调查发现,常因心情不好而去运动者,超过8成运动后心情会变好,显示运动可促进身心健康,并改善负向情绪。叶雅馨建议父母,可以尝试陪孩子一起运动,让孩子养成运动舒压的习惯。
艺人简嫚书也分享自己舒压的方式。她说,自己从小爱运动,认为运动可以让自己更了解自己的身体,同时提升学习能力,让记忆力更佳,更能保持心情愉快,每天心情不好或压力过大,总会去跑步、游泳,放鬆心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