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幺你的好友食量惊人,却能维持优雅结实的身材?为什幺妹妹随便吃个三明治就饱,你大啖三道主菜之后还觉得不够?到底是吃红萝蔔还是吃菠菜对眼睛比较好?性慾或生育力真的会受吃的食物影响吗?儿子讨厌吃青菜是因为他挑嘴,还是因为他的味蕾跟女儿不同?
这类问题的答案,全都可以在《食物的真相》里找到。本书出自由我製作的同名电视节目,花了两年的时间整理才得以付梓。电视节目共分六个单元,每单元的内容都对应上书中各个章节。
我们根据营养学顶尖学者的最新研究发现,还有专为节目策划的原创性实验结果,在节目中传递最真实的食物科学。合作伙伴包括来自二十几国五十多名营养学家、医师与专家,以及英、美与丹麦的研究中心与医院。光是实验,就有高达五百名的志工参与。
书中「不可不知」的资讯小方块是由製作群精心设计,让读者能将书中科学概念实际应用到日常生活中。除了第五章是由运动营养学家珍.葛里芬(Jane Griffin)负责提供,其余各章的「不可不知」皆由我们的医学研究小组的同事撰写,并且让读者嚐嚐我们实验志工亲身实验过的食谱。
七年前我刚进BBC担任科学节目的製作兼导播时,十分慑服于当时发现重大突破的分子生物学,这是一门探究身体内部运作的学科;我因此对科学与科学为人类生命可能带来的改变产生一股热情,促成这本书与节目的诞生。
製作节目的过程中,我对食物的态度逐渐产生转变,会去思考吃下肚的东西对身体带来的影响。我也开始计画饮食,注意超市里的食品标示。研究食物真的非常引人入胜,我希望读到这本书的读者—如果也正好有看电视节目的话—会跟我有一样的感受。
食物是现今大家讨论与争辩的生活焦点。在杂誌、电视之外,我们也会去买书来看,要查更多资料还可以上网。不管是讨论食品标示或是最新的名人减肥食谱,一整个礼拜不谈食物或是相关新闻没上头条,机会简直微乎其微。话说回来,我们一天三餐,一生当中几乎每一天都要吃饭!除了维生之外,为了庆祝、打发时间、弔慰、社交、治病、解除压力、增胖、减肥等各种不同理由,我们都要吃。
人与食物的关係在古早时代比现在单纯许多:吃东西是为了活命,生活的重心就放在攸关生死的重大任务—找食物上。目前开发家还存在这种情况,但西方世界大部分人距离家不远处就有超级市场,里面陈列的新商品琳瑯满目,货品来自世界各角落,我们的选择之多目不暇给,我们对食物的认识之广也无庸置疑,但依然不禁要问,到底哪里出了问题:为什幺我们还是无法保持健康?
问题之一在于我们实在无法消化大量的相关讯息。艰深複杂的学术研究、专家各持意见、媒体质疑,还有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全部掺杂在一起,导致现代人对于食物普遍产生疑惑,甚至出现恐惧。好像知道得愈多,烦恼的也愈多,使我们愈来愈无法肯定何谓真假。我们担心添加物、防腐剂、饮食失调、食品卫生、心脏病、癌症、卡路里,我们不知道餵给孩子的究竟是什幺东西,自己吃下肚的食物会造成什幺全球效应,更抗拒不了追求时尚和名人饮食的趋势。
食物是人类的基本需求,但是对于食物如何影响身体运作,以及每个人对各种食物为何会有不同反应,我们才开始要一窥究竟。
这使得食物成为先进的科学领域,只有少数顶尖分子生物学团队在引领这领域的研究,进行食物影响人体的解密工作。其中一项重大发现就是揭发想吃的慾望—食慾—的秘密,食慾是一套坚强的身体机制,能确保我们在食物匮乏时维持生存。
想吃的生理慾望似乎正在与我们对抗。如果只是因为饑饿才吃,为什幺每次减肥都会失败?这让我想到,如果饑饿感是人体的生理反应,那幺饱足感也应该是一种生物讯息。是什幺东西提供「我已经不饿了」的讯息给身体呢?一定是食物。吃什幺东西可以延续我们的饱足感?这些问题的诱惑力真大。
我发现,全球的大药厂都争相想了解食物在人体细胞、血液与脑部的微小世界里到底发生了什幺作用。药厂投入大笔资金,研发出控制食慾、可安全服用的神奇药丸,认为这一定比威而刚更卖钱。女性爱吃的程度据说跟男性的重慾不相上下,相信许多女性朋友会是神奇药丸的爱用者。
本书出版的目的是让读者抛开吞药习惯,发现食物不只控制我们吃的慾望,还能帮助抗老、提振精神、增强记忆力和提高生育力。了解食物的潜在能量之后,对食物的疑惑与恐惧就会消失。
想藉着吃东西来瘦身吗?或者藉着吃来青春永驻、变聪明或变得更快乐?现在你也是研身体的科学家!
书名:食物的真相
出版社:商周出版社
作者:姬尔.傅乐登斯密(Jill Fullerton-Smith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