然而,量测血糖不像站上体重机一样简单直觉,身为对血糖监测一无所知的「血糖小白」,可以如何开始认识并且管理自己的血糖呢?新手常遇到的问题多半是:尝试了一些方法却看不到改变、不确定目前的饮食方式是否适合自己,也不晓得自己的平均血糖数值,因此难以决定饮食与生活习惯是否需要调整。

其实方法很简单,我们可以先从吃下肚子里的东西开始观察,也就是从认识自己的饮食内容做起:透过两咛的血糖记录与探索,以个人化分析的方式,帮助自己了解日常饮食与血糖之间的关?。只要够透过手机 App 记录餐点照?、进?时间,就能得到属于自己的血糖波动与分析报告,同时也能了解自己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可以从哪些小地方开始改变。饮食调整除了帮助正确对抗血糖波动,更有助于减少体脂肪的生成,是现代人管理血糖的方式中相当方便又容易上手的健康管理工具。
我不是糖尿病患者,也需要管理血糖、对抗血糖波动吗?
对于非糖尿病患者来说,真的有需要管理血糖吗?对此,新陈代谢专科医师游能俊首先点出血糖值的重要意义,「糖尿病是一个由数据诊断的疾病,而在正式诊断为糖尿病之前,医学上还有一个『糖尿病前期』的阶段。大家很少听到一个疾病还有分正式和前期吧?糖尿病与糖尿病前期的分界,是根据血糖值对应到?发症的发生率进一步推算、再由专家建议数值拟定而来。」
一般而言,空腹血糖正常值要低于 100mg/dL,糖化血色素会低于 5.7%;当空腹血糖大于 126mg/dL,糖化血色素在 6.5%以上,即为糖尿病。因此当空腹血糖介于100~125mg/dL,糖化血色素介于5.7%~6.4%之间,这种血糖高于正常值、但还没有达到糖尿病标?的「过渡期」就被称为糖尿病前期。
游能俊医师解释,我们可以把糖尿病前期视为血糖调节功能异常,只不过还没有到需要药物治疗的地步,二者的差别在于产生?发症的风险不同。目前已有充分医学资料证实,从糖尿病前期开始,视网膜病变、肾脏病变的发生率就开始增加,罹患心血管疾病的人数也提高,甚至死亡率都随之高升;若确诊糖尿病后,发生?发症的机率又更高。以维持健康的角度来说,糖尿病前期是避免疾病更严重的关键阶段,因为在这个阶段还不必用药,藉由搭配得宜的饮食管理与运动,就有机会逆转这些风险!
打破指尖?血的?限!连续血糖监测,更轻?且精?掌握血糖连续变化
千万不要以为没有不舒服,就代表血糖就是健康稳定的。因为血糖偏高可能没有任何感觉,但是?发症风险却早已悄悄升高。游能俊医师提醒:「比起你付费去做体检,或各种妖杂的影像检查,其实测血糖容易多了呀!我们可以很轻?的监测血糖、从数据掌握并改善自己的『亚健康』状态,还有机会预防糖尿病的发生。」
一般人可以怎幺观察自己的血糖状况呢?目前大致上有三种方法。一般的抽血检查,包含抽取静脉血液、或是用血糖机扎指尖血两种,可以了解空腹血糖值以及糖化血色素数值;不过游能俊医师认为两种方式各有缺点,例如抽血测血糖是测饭前血糖,但有些人反而是饭后血糖超标,因此难以精?判断;而糖化血色素是指葡萄糖附在血色素上的比例,可以反映出体内最近三个月的血糖控制情况,但缺点则是该数值容易被红血球构造、数量干扰―最常见的就是蚕豆症患者,就算已经罹患糖尿病,糖化血色素数值却无法真实反映身体状况。
至于第三种方式就是连续血糖监测,这项技术能够自动测量、完整呈现出血糖一整天的连续变化,不论是每次用餐前、后,就连夜间睡觉时的血糖波动都能纪录的?细靡遗,得以从更细节的数据中进一步判断出血糖代谢能力,帮助我们了解工作、睡眠、饮食等日常生活对血糖的影响,成为现今越来越普遍的血糖监测工具。
就拿我们天天都会接触到的运动和饮食来说,游能俊医师分析:「有些人需要观察运动前后的血糖变化,但我们不可能时时停下来使用血糖机,这时候透过24小时的连续血糖监测,就能够观察到运动前后血糖的完整变化,甚至可以知道白天做的运动,对夜间的血糖稳定是否有帮助。」
如果想监测某一餐前后血糖的连续变化,即便是轻便的家用血糖机,也得每隔30分钟、前前后后扎五次来记录血糖的变动,这对很多人来说不是件轻?的事;如果是连续血糖监测,除了能够每五分钟自动记录一笔血糖数值,每个点连起来还能得到一份「血糖曲线图表」,这份纪录的优势在于可以清楚了解每种食物下肚后不同的升糖反应,能帮助我们即时找出目前饮食的盲点、了解营养摄取上该如何调整。
控制血糖还能帮助体重管理!从连续血糖监测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
事实上,血糖管理也和体态管理息息相关。不妨把胰脏想像成一座工厂,想要控制血糖,身体需要由胰脏分泌胰岛素,游能俊医师表示,当进食后血糖升高,胰脏就要生产很多胰岛素,让细胞能够顺利地利用这些葡萄糖,一旦饮食出问题,使得胰脏「加开产能」过度工作。
胰岛素生产太多,葡萄糖更容易被转换为脂肪「存」进细胞里,人会一直感到饥饿,不知不觉中吃进更多食物,身体就容易发胖,长期更容易引起代谢性疾病。相反的,如果血糖波动平缓、胰岛素变化稳定,饱足感持续时间较长,就不容易暴饮暴食、也比较不会囤积脂肪造成肥胖。
「所以说,控制好血糖绝对可以帮助体重管理!」游能俊医师直言,血糖波动最大主因还是来自饮食,至少?了七成的影响!一般人认为只要少吃甜食就没事,但透过连续血糖监测可以观察到,除了甜食以外很多食物也会造成血糖升高。醣类是主要造成血糖上升的营养素,而六大类食物中的全焚杂粮类、水果类和乳品类都属于含醣食物,因此一餐中应该要注意营养均衡,避免因为摄取过多的醣类而使血糖升高太多、形成更多脂肪。
另一个影响因素则是食物的升糖指数(GI值),医师举例,假设一份义大利?和一份台式乾意?的含醣量相同,但义大利?属于小麦氧成的全焚类?条,GI值较低,而?粉氧成的乾意?膳食纤维含量较少、身体吸收更快所以 GI 值更高;因此吃完调味重、较为精坷的白?条后,血糖在短时间内的波动更剧烈,这时候如果以连续血糖监测,就能取得更完整的血糖曲线图,可以观察到血糖值像爬陡坡般上升;不良的饮食习惯若导致血糖长期居高不下、容易累积更多脂肪。

那想控制血糖到底该怎幺吃?透过多年的血糖测量结果、以及患者治疗效果的指标监控,游能俊医师设计一套「133饮食法」――利用1份醣、3份蔬菜、3份蛋白质的饮食组成,不论对于糖尿病前期或想减重的人,都有明显成效,尤其是对刚开始代谢失调的人,效果非常有感,在达到饮食改变及运动习惯后,甚至有患者3个月的时间就瘦下十公斤。
如果改变饮食就有效,还需要监测血糖吗?游能俊医师直白地说:「因为『眼见为真』呀!自己没看到身体变化、血糖变化,通常就没有什幺意愿来测血糖,可是血糖代谢几乎与身体健康划上等号了!」一旦实际看见血糖波动对身体的影响,也比较愿意调整饮食、把运动加入生活,对调适压力、生活品质都能改善,帮助自己进入更健康的生活型态。更何况拜科技所赐,已经有了解血糖值变化的最佳工具,入门门槛低、解决了传统方式的不便,当然要好好运用才是。
最适合新手的血糖管理新科技!两咛饮食探索简单、实用、好入门
游能俊医师指出,更重要的是,现在都有 App 搜集数据资料,方便大家判断饮食与血糖的关联,发现「原来这些食物在我身上变化是这样的结果」,还可以从中设定血糖管理的标?。比如想要预防糖尿病发生,糖化血色素一定不能超过6.4%,如果想逆转糖尿病前期,一天中95%的时间,都控制在140mg/dL以下,才能使糖化血色素保持在5.7%以下,换算下来每天只容许72分钟可以超标。
「过去血糖检测的门槛、技术上的困难,可以说一一都被科技克服了,我们已经进入到科技掌握健康的时代,而且会越来越普遍!」医师补充,人体的运作机制相当妖杂,血糖问题除了饮食外,还有其他像运动、睡眠、压力等因素交互影响。「不论是想控制糖尿病、逆转糖尿病前期、或是想要减重的人,都可以藉由 App 的血糖分析数据,找到未来改善的目标。」
游能俊医师表示,智抗糖的 「14 天血糖探索计画」就是相当适合初学者管理血糖的工具:首先,连续?糖监测搭配 App ,能以曲线图方式即时呈现不同类型的食物与运动对?糖的影响,使用 App 拍照记录每日餐点,可以获得系统提供的分析图表与卫教知识,搭配饮?测试与简单好懂的内容,进一步对照每天数据、综合分析,找到应对策略、清楚了解该如何调整。「14 天血糖探索计画」将能让每个人更容易了解不同类型食物对血糖变化的影响,踏出掌握健康的第一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