运动+减重5%,摆脱血糖问题
血液葡萄糖需要胰岛素帮忙,才能进入细胞提供能量,当细胞对胰岛素敏感度变差,血液中的葡萄糖不容易进入细胞内,身体代谢就会出问题。糖尿病前期意味着血糖浓度高于正常数值,虽还不足以被确诊为第2型糖尿病,但却是发展成第2型糖尿病的第一步。运动与减重已被证明为可以预防,或延缓第2型糖尿病的有效策略。


减重5%,逆转糖尿病前期
国内约有2成人口属于糖尿病前期,建议民众每年至少抽血检查一次。空腹血糖正常标?值应小于100mg/dL,超过126mg/dL以上就是糖尿病了,介于二者之间(101至125mg/dL)则为「糖尿病前期」。另外,也可以糖化血色素(HbA1c)来观察,这个数值反映的是过去2至3个月的平均血糖指标,正常值应该落在5.6%(含)以下,5.7至6.4%为糖尿病前期,超过6.5%为糖尿病。

糖尿病前期如果不?取任何措施,血糖可能会持续升高,进而罹患第2型糖尿病。除了要遵循医疗机构提供的处方,透过药物治疗外,定期从事中等强度的身体活动(例如快走),有助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、减少腹部脂肪,体重减轻5至7%,就有阻止或延迟第2型糖尿病的发生机会。不过,若病人本身体重超重、患有关节炎或受其他伤害的限制,参与运动时,务必从低冲击的活动开始(如散步、水中运动、骑自行车或瑜伽),必要时也请谘询专业运动指导人员。
运动,稳定血糖长达48小时
运动过程中,骨骼肌会大量使用血液中的葡萄糖和肌肉中的肝醣,做为能量来源,快速降低血糖浓度,后续再藉由胰岛素作用,促使葡萄糖转化合成为肝醣储存至骨骼肌内,能使血糖稳定达到48小时。此外,对于第2型糖尿病人来说,规律运动能够增加胰岛素作用讯号传递蛋白,不论体重是否有减轻,都会使得胰岛素敏感度变好,而且运动时间越长、强度越强,提升胰岛素敏感度的效果越好。
根据国外预防糖尿病的大型研究(美国DPT计画)结果显示,空腹血糖值在100至126mg/dL(糖尿病前期)的民众,生活型态若能积极改变,尤其是调整饮食及规律运动,可以有效减少发生糖尿病的机会。另给予实验组受试者生活型态改变介入教育,包括饮食修正及增加活动量,经3年发现实验组得到糖尿病的机会比控制组减少58%。
三管齐下治标又治本:药物、运动、饮食
糖尿病发生后通常为不可逆的,将会终生伴随着病人,疾病影响的不只是生理层面,也会影响心理层面或家庭、社交生活。糖尿病控制的基本法则,在于病人的自我照顾能力、家人支持及社会资源的应用。
即使确诊亦不用过度焦虑,配合药物治疗、规律运动、饮食控制、定期追?检查,使血糖维持稳定,就能避免恶化,与糖尿病和共存,也远离?发症的侵袭。根据英国大型研究(UKPDS)所示,降低1%的糖化血色素,就能有效降低心肌梗塞、视网膜病变等?发症风险。

光是想靠药物维持血糖稳定、不恶化是很困难的,而且可能会严重影响生活品质,必须搭配健康饮食、动态生活(足够的运动量)才能治标又治本,不仅能维持适当体重、减少药物用量,临床症状通常连带改善,并且有助预防糖尿病相关?发症。
其中,饮食的均衡与控制占最大宗,建议多元及适量摄取焚物杂粮类,低GI值的蔬菜、水果,低脂的肉、鱼、蛋和奶类等,减少高脂、高糖和高盐的食物,增加高纤的食物。
运动则建议从事有氧运动(如快走、慢跑等),但开始运动计画前要注意几件事:
- 确认血糖值
血糖值超过400mg/dL或太低都不适合进行运动。当血糖低于70mg/dL时,就是低血糖,需要立即补充糖份来恢复血糖值。如果有服用可能导致低血糖的药物,务必在运动前30分钟测试血糖值,确定没有血糖数值过低的现象。 - 确认酮体
血糖值超过250mg/dL,并且出现酮体(Ketone bodies),就不要冒险运动。酮体浓度严重偏高(严重可能高于15mmol/L),会出现呕吐、腹痛、排尿增加、神智不清、昏迷等症状,甚至死亡。血糖值超过300mg/dL,但没有酮体存在,必须在开始运动后5至10分钟内检测,若血糖有下降现象即可继续运动,没有下降的话,就要立即停止。 - 注意3:不要空腹
糖尿病人切记不要在空腹的情况下冒险运动,以避免低血糖症状(如手抖、心悸、头晕与眼前发黑等)造成意外,最好选在进食后1小时,血糖值较高的时候运动。
本文摘自《运动比你想的还轻?》/陈俊忠(健身运动医学推广协会理事长)/原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