哪些食物最有饱腹感,低GI食物也会愈吃愈饿
怎幺吃都吃不饱!哪些食物最扛饿?澳洲研究:同样热量的不同食物,饱腹感竟然可以相差3倍以上!此外,有两种低升糖的食物无法帮助减重,测饭后血糖找出「可以吃的食物」其实没意义?



减重要吃饱。挨饿的身心灵,会发出能量匮乏的讯号,让身体降低代谢率,让无法再瘦下去。问题是,如果餐餐都吃饱,那热量就爆了啊!所以,选择高饱腹感的食物,让热量不超过,又不让身体发现我们在减重,是成功地降低体重设定点最重要的因素之一。
吃饱,才有气力减重,但是我们要学会择食。那些东西能吃饱又减重呢?来看看澳洲的饱腹感研究。
饱腹感研究
我们让受试者吃下38种热量都是240卡的食物,休息两小时,然后带他们去吃到饱buffet,利用这些食物满足饥饿的能力来排名。
我们规定白?包的饱腹感是 100%,所以分数高于 100% 的任何东西,饱腹感都比白?包好,吃了不容易饿。分数低于 100% 的任何东西,吃了相对容易饿。

虽然在这个实验,饱腹感是主观分数,但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一些强正相关和负相关。研究发现:
1.蛋白质含量愈高的食物,愈有饱足感
蛋白质含量愈高的食物,愈有饱足感,基本上呈现正相关。消化蛋白质需要更长的时间,摄取蛋白质,身体也能氧造肠泌素(也是减重针的主要成分),让我们不容易饿。

资料来源:https://optimisingnutrition.com/
2.纤维含量愈高的食物,饱足感愈好
饱腹感:原型大燕麦粒 209 % > 烘豆168 % > 全麦?包157% > 白?包100% = 即食燕麦片100%。
全焚类的食物,饱腹感比精坷?粉还要来得好。这是因为,全焚类的食物纤维含量高,能降低食物吸收的速度;纤维经过分解后,产生的短链脂肪酸,有刺激瘦素,抑制食?的效果。

资料来源:https://optimisingnutrition.com/
3.升糖指数愈低的食物饱腹感比较好(但水煮马铃薯例外)
来看看这些食物的升糖指数:烘豆30 < 原型大燕麦粒 55 < 全麦?包58 < 即食燕麦片64 < 白?包91 (资料来源)
一般来说,低GI?粉的饱腹感比高GI来的好,升糖指数和饱腹感大约呈现负相关,不过受试者的主观经验当然会有例外。
水煮马铃薯的升糖指数是90,算是高GI?粉,不过水煮马铃薯的饱腹感高达323 %,吃了非常饱,算是其中最大的例外。对不起,水煮马铃薯我错怪你了。
4.油脂含量愈高的食物,饱足感愈差
同样的热量,甜甜圈的饱腹感只有全麦?包的一半,炸薯条是煮马铃薯的三分之一饱腹感。
蛋糕: 65 % < 甜甜圈 68 % < 冰淇淋96 % < 薯条 116 %

资料来源:https://optimisingnutrition.com/
5.高油脂的原型食物,饱腹感好
油脂比例很高的原型食物,饱足感反而好。起司和坚果的油脂比例比蛋糕和甜甜圈来得高,但是吃了比高油脂的加工食品不容易饿。
为什幺低升糖食物不等于高饱腹感
更有趣的是,油脂含量愈高的食物,升糖指数愈低。这是因为,油脂会降低碳水化合物吸收的速度,降低升糖指数,但是却不会增加饱足感。相反,低升糖指数的油脂,会让你越吃越多。
除了油脂,果糖也会降低食物的升糖指数。由于果糖无法被身体直接利用,转换成葡萄糖,所以升糖指数低到只有15。加工食品如果添加了不少果糖,升糖指数也会降低。
在举一个例子。油脂能降低升糖指数,但是也会降低食物的饱腹感,让你愈食愈绁喙。以马铃薯来说,水煮马铃薯的饱腹感高达323%,炸薯条的饱腹感是116%,水煮马铃薯的饱腹感是薯条的三倍。
测饭后血糖来决定饮食,意义不大
有些人为了避免刺激胰岛素,严格执行低GI饮食,于是藉由检查饭后血糖的方式,来找出自己「能吃」的食物。
你会发现,吃冰淇淋、臭豆腐、起司蛋糕等致胖食物后,饭后血糖并不会比吃地瓜或水煮马铃薯来得高,于是你就得出了「我吃冰淇淋比吃地瓜还要能够减重」的结论,听起来就很荒谬。
冰淇淋油脂含量高,所以不是「高GI食物」,但是冰淇淋热量高,饱足感低,只会让你想要吃更多。如果要测饭后血糖的方式找出可以吃的「低GI食物」,只能应用在不含油脂的原型?粉类食物。
结论
同样一整天摄取1400卡的食物,可能一整天很饱,也有可能一整天都很饿。把「我有算热量」当作藉口,想吃什幺就吃什幺,精坷食物也来者不拒。这种减重模式往往会造成一整天都得不到满足感。人是很难抵挡饥饿的!
You are what you ear. 挑选食物种类,尽量让自己吃饱不挨饿,才是王道。
本文由「 减重医师 萧捷健」授权,未经同意禁止转载。
作者介绍:萧捷健医师,现职:三树金莺诊所体重管理主治医师,经历:美国运动医学会健身教练(ACSM-CPT)讲师 ? 新竹台大分院内科住院医师 ? 国泰综合医院急诊医学科总医师 ? 国泰综合医院急诊医学专科医师 ? 荣民总医院毒药物谘询医师 ? 消防局医疗指导医师 。 FB:减重医师 萧捷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