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年化驱动癌症成慢性病
长寿时代来临,是癌症发生率提高的推力之一。值得玩味的是,亘古至今人类不断追求寿命延长,却也因为「使用期限」增加,接触危险因子愈多愈久,让癌症更加猖獗。原因不难想像,如果将人的身体比喻成车子,寿命增加就类似车子使用期限延长,暴露在危险因子时间久了,罹癌的风险自然增加。


如今已迈入高龄社会,二○二五年可能迈入超高龄社会,如果不将基因遗传突变因子算进来,过去五年癌症人数年平均成长率约三%;六十五岁以上的长者,每人罹患癌症的机率约为三分之一。
从医人员也都观察到因罹患癌症离世的患者比例愈来愈高。可是,除了寿命延长成了推进器,环境、饮食西化等危险因子的增加,也迫使罹患或诱发癌症的可能性随之增长。
换言之,并不是没有家族遗传病史就代表不会有罹癌风险,根据研究显示,仅一○%至一五%的癌症是单一基因缺陷所导致,约七○%癌症病患没有癌症家族病史。但令人雀跃的是,医疗的进步让癌症不再是绝症,若能「超前部署」、提早发现,确诊期别、肿瘤颗粒大小、数量与位置,其实是可以早期治疗,甚至跟癌症说掰掰。
早期发现,存活率可达九成以上
从研究数据即可洞悉一二。 国人十大癌症早期五年存活率达八成以上,若是末期,存活率大幅下降。其中,乳癌、肺癌和子宫体癌症,第一期早期发现,五年存活率都在九五%以上,甚至百分百可消除阻断。


现任台大癌医中心分院副院长陈晋兴致力于肺癌筛检,他提出多年在研究和临床上的观察和体悟:「肺癌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筛检,其实各国治疗能力差距不大。」他以日本为例,每年固定做健检者很多,X光照射和电脑断层也常一起进行,而且便利亲民,一般的诊所就能帮民众筛检了。
然而,他也不讳言,还差最后一哩路,认知和行动。 国健署公布的最新资料显示,这两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,不管是还是全球,筛检人数有下降情况。以英国为例,因新冠肺炎疫情筛检量降低,癌症患者少了六成,大肠癌症患者相较以往更少了七一.一%,但这个数字并不表示癌症不见了,只是暂时还没有现形。
二○二一年,台大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透过电脑模拟的结果显示,如果筛检的时间延迟半年,末期癌症的风险会提高二五%、死亡率增加二六%。以国人癌症发生人数最多的大肠癌症为例,如果超过半年筛检,结果呈现阳性的风险增加两倍,超过一年筛检的风险更飙升至二.八倍,不可不谨慎以对。
疫情期间,因医院门诊暂时关闭,陈晋兴对于癌症病患未能即时回诊或拿药倍感忧心。三级警戒期间,接受化学治疗的患者或多或少中断了治疗,有些病人甚至中断长达三个月,直至疫情稍稍趋缓才继续疗程;这幺一来,少数癌症患者很可能因停止化学治疗,肿瘤指数再度上升或是病况恶化。「有时候,就好像在跟时间和癌细胞赛跑。」他说。
可喜的是,只要愿意筛检,是能克敌制先的。好比,因妇女感染人类乳突病毒(HPV)所形成的子宫颈癌,约八成感染者可在两年内自行痊八,但如果持续感染高危险性病毒型HPV,如HPV十六、十八、三十、三三、四五、五二或五八型者,其子宫颈细胞便容易趋向癌化。从感染到罹患子宫颈癌的过程通常约十到二十年,这段期间长达十年以上,若能及早发现,预后效果比较好,可能还能揪出难以察觉的卵巢癌。
国民健康署曾分析发现,从未做过抹片筛检者,罹癌风险高达三.四倍。早期(第零到一期)子宫颈癌的五年存活率在九五%、第二期七六.九%、第三期为六一.五%,一旦到了第四期仅不到两成的存活机率,比例相差悬殊。
「故事绝对可以有不一样的发展。包括口腔癌、头颈癌、乳癌、肺癌等第一期治疗好,五年存活率机率都很高,可达八、九成以上,但到了第四期,有些癌症根本不可能治八。」从临床问诊到癌症治疗看尽人生百态,现任林口长庚医院放射肿瘤科主治医师张东杰语重心长地说。
别让Google成为医生最大的「敌人」
张东杰医师提到他的老师曾有一位担任教职的患者,因为手术顺利,于是就建议病患隔天就可以出院了,没想到当日听闻她清晨时分从自家十三楼跳楼而下,就坠落在屋檐遮雨棚上。后来才了解她不知道自己出院后如何面对生活,极度惶然不安。这位患者的状况可以说是癌症病人治八后可能的缩影。
现在很多医院会提供癌症病人出院评估表,包括在家里可以联络医院的个案管理师,画出医病关?的树状图,而且是从病人立场出发,从检测癌症的那一刻到预后,整个过程都考虑到了。对于病患,可能是一句简单的话、一声问候,至少就能让他知道怎幺面对。良好的医病关?可以降低病痛带来的不安和恐惧,而不是变相抵触,病人惶恐、求教无门,甚至到处求神拜佛,或者上网Google一堆不相干的讯息。
许多医师不约而同表示,通常知识水平愈高的人愈是依赖Google的资讯,却又常选择负向那一面,难免变成收集愈多网路资讯愈是悲观。这样的患者只要一进到门诊,厌世的气场是任何人都感受得到的。
「现在医师的天敌就是Google,医生讲的没有Google讲得好!」康仲然苦笑道。「重点是Google的讯息不见得都是正确,更多是人云亦云、未经求证的内容。」他无奈地表示。
如何在诊间与医师达到良好沟通呢?提供一个简单方法:回家后把新发现的症状或是满腹疑问写下来,详细记录,回诊时请教医师,一个小细节也可能是救命关键。
别过度依赖同一类食物或保健品
美国有两位心脏科医师因为吃鱼可以预防心脏病的研究,因而被提名为一九六八年诺贝尔奖候选人。
之所以会研究吃鱼和心脏病的关?,是因为他们到阿拉斯加开业时,竟然没有患者上门求诊。多方观察钻研之后,发现关键是爱斯基摩人大量食用鱼类,体内Omega3含量很高,因此证实了Omega3有保护心脏的效用;但是Omega3也抗凝血,很多爱斯基摩人滑冰摔倒,一撞到头,就很容易因为大量出血死亡。
许多对心脏好的食品、保健品也很容易造成出血情况,像阿司匹灵可预防心脏病,但也抗凝血。很多心脏科和脑血管神经科医生,为预防病人脑中风,会开阿司匹灵处方,不料反而让患者面临出血性脑中风的风险,例如企业家温世仁,据闻他天天吃鱼,后来脑溢血导致脑干出血,很快就离世了。如果不知道这些关联,万一病人要开刀,或是突如其来的车祸大量出血,就可能产生致命危险。
许多研究指称,葡萄酒可以预防心脏病,但是葡萄皮上有一种白藜芦醇,有抗凝血作用,所以葡萄、蔓越莓、小蓝莓等浆果类也会造成血液不凝固;另外,菇类、木耳也有抗凝血作用。
各种食物有益处的同时,不免有些相应的其他效果,所以饮食摄取重点是:好的东西要吃对,不要天天吃同一种东西。
多数医生都建议:健康饮食,多吃蔬果,少吃红肉,当然也要注意蔬菜种植所用的农药和肥料含量,认识蔬果的生产履历。肥料里有氨,氨被蔬菜吸收进去变成亚硝酸,为的是促进植物赶快长大,但也会造成致癌物。所以同样东西食用过多,就是不断累积毒素,自然会触发致癌危险因子。
林口长庚医院癌症中心主任王宏铭分享他看门诊时常遇到的情况:先生罹患癌症,因此太太严格控管先生的饮食。一般人的观念是,治疗癌症时,「吃得营养」是很重要的,但是适量才能让食物发挥最大效益。如果夫妻为了吃什幺起争执,甚至一方坚持、一方绝食抗议,免疫力想当然耳不会加强,所以适当、适量、多变化才是让身体获得营养的好方法。
除了饮食之外,运动也是增强免疫能力之道;此外,保持心情愉快、适度发?压力,「这些都是大方向,千万不要要求自己或患者一定要做到百分之百,造成心情不愉快,如此一来就本末倒置,免疫力是强不了的。」这是他多年门诊的体悟。
别经常触发危险因子
生活中有哪些被常忽视却极易触发的危险因子呢?
从研究数据可以发现, 女性肺癌患者有上升趋势,追根究柢,油烟是祸首之一。祸首之二可能是台大癌医中心分院副院长陈晋兴提醒的,热水澡洗太久。
现代化的自来水为了消毒加入氟,自来水在加热过程中,促进致癌物三氯甲烷大量合成,使空气中三氯甲烷浓度提高,致使人体在洗澡时不小心吸入。有一个办法可以解决,就是加过滤器将氯气滤掉,或者温水快洗。祸首之三则是空气?染。
那幺其他癌症的危险因子呢?其实到处可见,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只能尽量避免不触发,没办法做到完全隔绝。林口长庚医院癌症中心主任王宏铭说,常常有治疗好的病人问他要怎样避免复发呢?
他的回答很有哲理:「复发的机会就是零跟一百两端,有复发跟没复发,不是吗?」
与其每天担心烦恼,不如就正常过日,因为 医生不行也不可能给病患绝对的答案,每个人可以做的就是健康饮食、勤做运动、保持心情愉悦这三大方针。 「做你做得到的事情,不让癌细胞复发是你没有办法掌控的事情,就不要纠结,不要碰触危险因子的开关,自然而然就能抗癌。」他解释。
从癌症发生过程反推来看,一旦接触到致癌物质,癌细胞产生变化而突变时,还需要反覆密集的外来刺激,才会形成恶性肿瘤癌细胞,大部分的时间是不会产生癌症的,除非是先天遗传性基因突变。
本文摘自《如果不是那一次检查,我已不在人世:赢得十倍存活率的癌症真相》/林肇堂(消化医学中心院长)/今周刊